“亂”字入詩添情趣
安徽 張坤
“亂”是現(xiàn)代漢語中一個普普通通的漢字,本寫作“亂”,本意為動詞,楊樹達《積微居小學(xué)述林》中釋義為“人以一手持絲,又一手持互以收之,絲易亂,以互收之,則有條不紊,故字訓(xùn)治訓(xùn)理也。” 又有“擾亂、打亂、使亂”的義項,如“行拂亂其所為。”(《孟子·告子下》);又有“敗壞、破壞”義,如“壞法亂紀。”(《禮記·禮運》);又有“混淆”義,如“亂實(混淆事實)、亂名(混淆名稱)”;又有“昏亂、迷亂”義,如“酒亂其神也。”(《荀子》)。作形容詞則有“混亂、無秩序”義,如“視其轍亂。”(《左傳·莊公十年》)、“茍全性命于亂世。”(諸葛亮《出師表》),又如“亂糟糟、亂紛紛、亂七八糟”等;作副詞則有“亂罰無罪、亂罵一氣、任性亂為”等;作名詞則有“戰(zhàn)亂”的義項,如“避秦時亂。”(晉· 陶淵明《桃花源記》)、 “避亂江東。”(《資治通鑒》)等等。
由上可見,這“亂”字之意也如這“亂”字本身一樣也真是亂哄哄的一片。但是古代詩人卻能妙用“亂”字,信心拈來,則更富有一種情趣。不信,請看南朝的何遜在《酬范記室云》中說:“風(fēng)光蕊上輕,日色花中亂。”粉蕊輕風(fēng),亂花日影,南風(fēng)徐來,神思頓清,這不是一種能夠讓人薰然欲醉的境界?再來看看南北朝蕭繹的《采蓮賦》中的句子:“碧玉小家女,來嫁汝南王。蓮花亂臉色,荷葉雜衣香。因持薦君子,愿襲芙蓉裳。”這不正是溫庭筠在《菩薩蠻》詞中所描畫的“照花前后鏡,花面交相映”?只不過蕭文中的女孩子以水光為鏡,衣裳能與荷葉比香,容光堪與芙蓉爭艷,這樣一種活潑潑的青春逼人的美好,比起溫詞中的少婦攬鏡,顧影自憐的風(fēng)韻,又有別樣一種動人心處。再來看看南北朝庾信的《燈賦》中的句子:“……乃有百枝同樹,四照連盤,香添燃蜜,氣雜燒蘭。燼長宵久,光青夜寒。……蛾飄則碎花亂下,風(fēng)起則流星細落。……輝輝朱燼,焰焰紅榮。乍九光而連采,或雙花而并明。寄言蘇季子,應(yīng)知馀照情。”這“碎花亂下、流星細落”八個字,可謂窮形盡相,將燭花閃灼的動態(tài),通過與夜蛾和夜風(fēng)的交會,寫得細致入微,讓人可觸可感,可謂生動傳神。
古代詩人中最擅使用“亂”字的當屬于唐代的白居易了。白大詩人對于“亂”字別有審美的慧心,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寫了兩首詠西湖春景的名作。先看寫于長慶三、四年間春天的《錢塘湖春行》:孤山寺北賈亭西,水面初平云腳低。幾處早鶯爭暖樹,誰家新燕啄春泥。亂花漸欲迷人眼,淺草才能沒馬蹄。最愛湖東行不足,綠楊陰里白沙堤。頷聯(lián)寫鶯燕爭建新巢,展現(xiàn)了西湖早春的勃勃生機。頸聯(lián)寫西湖的花繁草淺,透露出西湖欣欣向榮的景象。寫花而言其“亂”,乃至要亂得迷了賞花人的目光,在旁人的詩句中,很少有這種寫法,而這種獨到的感受,卻正是詩人在欣賞西湖景色時切身的體驗,五顏六色的鮮花,漫山野地開放,在湖光山色的映襯下,千姿百態(tài),爭奇斗艷,使得詩人簡直不知把視線投向哪里才好,也無從分辨出個高下優(yōu)劣來,只覺得眼也花了,神也迷了,真是美不勝收,應(yīng)接不暇。再看作于詩人卸杭州刺史任之前夕的《春題湖上》:湖上春來似畫圖,亂峰圍繞水平鋪。松排山面千重翠,月點波心一顆珠。碧毯線頭抽早稻,青羅裙帶展新蒲。未能拋得杭州去,一半勾留是此湖。詩的前三聯(lián)繪景,尾聯(lián)抒情,全詩則情景交融,物我一體。首句鳥瞰西湖春日景色,謂其“似畫圖”。 “亂峰”以下三句,具體描繪如畫之景∶群山環(huán)繞,參差不一,湖上水面平展;排排青松裝點著山巒,如重重疊疊的翡翠,皎潔的月亮映入湖心,像一顆閃光的珍珠,這是多么誘人的美景呵。寫環(huán)繞西湖的山峰,用“亂”字修飾,寫出了山峰隨意排列、參差不齊的特點,有一種自然天成的情趣。
白居易的另一首詩《南湖早春》也是因妙用“亂”字而出名:風(fēng)回云斷雨初晴,返照湖邊暖復(fù)明。亂點碎紅山杏發(fā),平鋪新綠水蘋生。翅低白雁飛仍重,舌澀黃鸝語未成。不道江南春不好,年年衰病減心情。首聯(lián)描繪了一幅清新明澈的畫卷:暖風(fēng)吹回,云彩散開,雨止天晴,尤可喜的是太陽的返光回射湖邊,一切顯得溫暖而又明亮。接下來兩聯(lián)詩人妙筆點染湖上景物:山杏初發(fā),詩人以“亂點”見其自然情致,蘋葉新生,詩人用“平鋪”示其生長情景,各極其趣,“亂點”、“平鋪”亦都使原本靜止的事物有了動感,讓人仿佛看到春天不斷生長的力量。說黃鵬“語未成”尚屬常見,謂白雁“飛仍重”則是詩人的創(chuàng)造,一“重”字活畫出了早春白雁難以奮翅高飛的情態(tài)。春光明媚,詩人繪影圖形,也不忘著色。山杏與水蘋的“碎紅”、“新綠”交相輝映,白雁、黃鵬為春光增了色彩,亦使得畫面添了動感,傳出聲音。詩人所描繪的鄱陽早春,有動、有靜,有聲、有色,有視覺、有聽覺,還有觸覺,給人以全方位的整體感受,讓人看到多姿多彩、生趣盎然的春天畫卷,這實也離不開詩人對詩歌語言的鍛煉,對謀篇布局的推敲。句中用“亂點”,將杏花隨意開放、隨處點染的神態(tài)活畫出來。“亂”并非雜亂、零亂,而是自然、隨意。詩人寫西湖春景時亦說“亂花漸欲迷人眼”(《錢塘湖春行》)、“亂峰圍繞水平鋪”(《春題湖上》),都從“亂”中見出天然情趣,毫無人工的矯揉。
安徽 張坤
“亂”是現(xiàn)代漢語中一個普普通通的漢字,本寫作“亂”,本意為動詞,楊樹達《積微居小學(xué)述林》中釋義為“人以一手持絲,又一手持互以收之,絲易亂,以互收之,則有條不紊,故字訓(xùn)治訓(xùn)理也。” 又有“擾亂、打亂、使亂”的義項,如“行拂亂其所為。”(《孟子·告子下》);又有“敗壞、破壞”義,如“壞法亂紀。”(《禮記·禮運》);又有“混淆”義,如“亂實(混淆事實)、亂名(混淆名稱)”;又有“昏亂、迷亂”義,如“酒亂其神也。”(《荀子》)。作形容詞則有“混亂、無秩序”義,如“視其轍亂。”(《左傳·莊公十年》)、“茍全性命于亂世。”(諸葛亮《出師表》),又如“亂糟糟、亂紛紛、亂七八糟”等;作副詞則有“亂罰無罪、亂罵一氣、任性亂為”等;作名詞則有“戰(zhàn)亂”的義項,如“避秦時亂。”(晉· 陶淵明《桃花源記》)、 “避亂江東。”(《資治通鑒》)等等。
由上可見,這“亂”字之意也如這“亂”字本身一樣也真是亂哄哄的一片。但是古代詩人卻能妙用“亂”字,信心拈來,則更富有一種情趣。不信,請看南朝的何遜在《酬范記室云》中說:“風(fēng)光蕊上輕,日色花中亂。”粉蕊輕風(fēng),亂花日影,南風(fēng)徐來,神思頓清,這不是一種能夠讓人薰然欲醉的境界?再來看看南北朝蕭繹的《采蓮賦》中的句子:“碧玉小家女,來嫁汝南王。蓮花亂臉色,荷葉雜衣香。因持薦君子,愿襲芙蓉裳。”這不正是溫庭筠在《菩薩蠻》詞中所描畫的“照花前后鏡,花面交相映”?只不過蕭文中的女孩子以水光為鏡,衣裳能與荷葉比香,容光堪與芙蓉爭艷,這樣一種活潑潑的青春逼人的美好,比起溫詞中的少婦攬鏡,顧影自憐的風(fēng)韻,又有別樣一種動人心處。再來看看南北朝庾信的《燈賦》中的句子:“……乃有百枝同樹,四照連盤,香添燃蜜,氣雜燒蘭。燼長宵久,光青夜寒。……蛾飄則碎花亂下,風(fēng)起則流星細落。……輝輝朱燼,焰焰紅榮。乍九光而連采,或雙花而并明。寄言蘇季子,應(yīng)知馀照情。”這“碎花亂下、流星細落”八個字,可謂窮形盡相,將燭花閃灼的動態(tài),通過與夜蛾和夜風(fēng)的交會,寫得細致入微,讓人可觸可感,可謂生動傳神。
古代詩人中最擅使用“亂”字的當屬于唐代的白居易了。白大詩人對于“亂”字別有審美的慧心,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寫了兩首詠西湖春景的名作。先看寫于長慶三、四年間春天的《錢塘湖春行》:孤山寺北賈亭西,水面初平云腳低。幾處早鶯爭暖樹,誰家新燕啄春泥。亂花漸欲迷人眼,淺草才能沒馬蹄。最愛湖東行不足,綠楊陰里白沙堤。頷聯(lián)寫鶯燕爭建新巢,展現(xiàn)了西湖早春的勃勃生機。頸聯(lián)寫西湖的花繁草淺,透露出西湖欣欣向榮的景象。寫花而言其“亂”,乃至要亂得迷了賞花人的目光,在旁人的詩句中,很少有這種寫法,而這種獨到的感受,卻正是詩人在欣賞西湖景色時切身的體驗,五顏六色的鮮花,漫山野地開放,在湖光山色的映襯下,千姿百態(tài),爭奇斗艷,使得詩人簡直不知把視線投向哪里才好,也無從分辨出個高下優(yōu)劣來,只覺得眼也花了,神也迷了,真是美不勝收,應(yīng)接不暇。再看作于詩人卸杭州刺史任之前夕的《春題湖上》:湖上春來似畫圖,亂峰圍繞水平鋪。松排山面千重翠,月點波心一顆珠。碧毯線頭抽早稻,青羅裙帶展新蒲。未能拋得杭州去,一半勾留是此湖。詩的前三聯(lián)繪景,尾聯(lián)抒情,全詩則情景交融,物我一體。首句鳥瞰西湖春日景色,謂其“似畫圖”。 “亂峰”以下三句,具體描繪如畫之景∶群山環(huán)繞,參差不一,湖上水面平展;排排青松裝點著山巒,如重重疊疊的翡翠,皎潔的月亮映入湖心,像一顆閃光的珍珠,這是多么誘人的美景呵。寫環(huán)繞西湖的山峰,用“亂”字修飾,寫出了山峰隨意排列、參差不齊的特點,有一種自然天成的情趣。
白居易的另一首詩《南湖早春》也是因妙用“亂”字而出名:風(fēng)回云斷雨初晴,返照湖邊暖復(fù)明。亂點碎紅山杏發(fā),平鋪新綠水蘋生。翅低白雁飛仍重,舌澀黃鸝語未成。不道江南春不好,年年衰病減心情。首聯(lián)描繪了一幅清新明澈的畫卷:暖風(fēng)吹回,云彩散開,雨止天晴,尤可喜的是太陽的返光回射湖邊,一切顯得溫暖而又明亮。接下來兩聯(lián)詩人妙筆點染湖上景物:山杏初發(fā),詩人以“亂點”見其自然情致,蘋葉新生,詩人用“平鋪”示其生長情景,各極其趣,“亂點”、“平鋪”亦都使原本靜止的事物有了動感,讓人仿佛看到春天不斷生長的力量。說黃鵬“語未成”尚屬常見,謂白雁“飛仍重”則是詩人的創(chuàng)造,一“重”字活畫出了早春白雁難以奮翅高飛的情態(tài)。春光明媚,詩人繪影圖形,也不忘著色。山杏與水蘋的“碎紅”、“新綠”交相輝映,白雁、黃鵬為春光增了色彩,亦使得畫面添了動感,傳出聲音。詩人所描繪的鄱陽早春,有動、有靜,有聲、有色,有視覺、有聽覺,還有觸覺,給人以全方位的整體感受,讓人看到多姿多彩、生趣盎然的春天畫卷,這實也離不開詩人對詩歌語言的鍛煉,對謀篇布局的推敲。句中用“亂點”,將杏花隨意開放、隨處點染的神態(tài)活畫出來。“亂”并非雜亂、零亂,而是自然、隨意。詩人寫西湖春景時亦說“亂花漸欲迷人眼”(《錢塘湖春行》)、“亂峰圍繞水平鋪”(《春題湖上》),都從“亂”中見出天然情趣,毫無人工的矯揉。
支付寶轉(zhuǎn)賬贊助
支付寶掃一掃贊助
微信轉(zhuǎn)賬贊助
微信掃一掃贊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