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(xiàn)在人提起“秋”字,大都愛用“金”字來修飾,它給予人的往往是豐收的企盼。人們對這個田野金黃、碩果滿枝的季節(jié)總是情有獨(dú)鐘。
在古文人眼里,秋天不僅僅是“金色”的,它還包含著很多意蘊(yùn),更值得我們品味。古詩中的秋景多有一種蕭瑟的意境。譬如許渾的《秋日赴闕題潼關(guān)驛樓》:“紅葉晚蕭蕭,長亭酒一瓢。殘?jiān)茪w太華,疏雨過中條。樹色隨關(guān)迥,河聲入海遙。帝鄉(xiāng)明日到,猶自夢漁樵。”在這里,紅葉、長亭、殘?jiān)?、疏雨、蒼樹、黃河,這處處景致被作者巧妙地糅合在一起,一幅秋日行旅圖頓時出現(xiàn)在讀者眼前,把讀者引入一個秋濃似酒、行境蕭瑟的境界。“月落烏啼霜滿天,江楓漁火對愁眠。姑蘇城外寒山寺,夜半鐘聲到客船。”張繼的這首《楓橋夜泊》,堪稱佳作。秋夜江邊,殘?jiān)挛鞒粒瑸貘f啼叫,清霜滿天。滿懷鄉(xiāng)愁,孤臥客船,只有火紅的江楓,明滅的漁火相伴。夜深難眠,鐘聲悠揚(yáng),幽靜中更添幾分孤寂。這本是失意人的心聲,落第秀才的惆悵。卻因真情表露,引得無數(shù)人感懷不已。
悲涼、蕭瑟也并非古詩中秋景的全部,古詩中的很多詩也描繪了明麗的秋景,看了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。“空山新雨后,天氣晚來秋。明月松間照,清泉石上流。”唐代王維在《山居秋暝》中,以十分清新的格調(diào),將秋天演繹成一支恬靜優(yōu)美的抒情樂曲,把我們帶進(jìn)一幅雨后山村如洗的自然畫卷中,令人陶醉神往。皎皎明月,清澄空明;碧碧青松,亭亭凈植;幽幽清泉,潺潺流淌……全詩動靜結(jié)合,含蘊(yùn)豐富,營造出一個清澄透明、雅致空靈的迷人世界,于詩情畫意中寄托了作者的高潔情懷。““遠(yuǎn)上寒山石徑斜,白云生處有人家。停車坐愛楓林晚,霜葉紅于二月花。”唐代杜牧筆下的《山行》展現(xiàn)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: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頭,白云升騰處依稀有些人家,停下馬車是因?yàn)橄矏郯淼臈髁郑?jīng)霜的楓葉如火如霞,竟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紅艷。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,看到了秋天的山林呈現(xiàn)一種熱烈的、生機(jī)勃勃的景象,給人啟迪和鼓舞。 “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勝春朝。晴空一鶴排云上,便引詩情到碧霄。”唐代劉禹錫的《秋詞》,另辟蹊徑,一掃傳統(tǒng)的悲秋之氣,唱出了一曲高昂激越的秋的贊歌。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,我卻認(rèn)為秋天要勝過春天。萬里晴空,一只鶴凌云而飛起,就引發(fā)我的詩興到了藍(lán)天上了。
“一葉落而天下秋”, “睹物”易惹人相思,而古人“目秋”也常常撩撥起對親故或所敬仰之人的懷戀。“君問歸期未有期,巴山夜雨漲秋池。何當(dāng)共剪西窗燭,卻話巴山夜雨時。”李商隱的《夜雨寄北》,情真意切。在異鄉(xiāng)巴蜀,他將思念凝于筆端,告訴妻子,我在心里盼望,有一天回到你身邊,告訴你此時此刻我對你何等思念,猶如此時的連綿秋雨。“懷君屬秋夜,散步詠涼天。空山松子落,幽人應(yīng)未眠。 ”韋應(yīng)物的《秋夜寄邱員外》,清幽空靈,韻味雋永。秋夜寂寂,詩人寧靜地懷想著友人,乘興漫步,時而聽到松子落地的聲響,秋天的氣息撲鼻而來。李清照的《一剪梅》:“紅藕香殘玉簟秋,輕解羅裳,獨(dú)上蘭舟。云中誰寄錦書來,雁字回時,月滿西樓?;ㄗ燥h零水自流,一種相思,兩處閑愁。此情無計(jì)可消除,才下眉頭,卻上心頭。 ”該詞又是寫“秋思”,將愛人間那剪不斷理還亂的相思之情寫得淋漓盡致。這份秋思,只有用心、盡心愛過的人,才會懂得那份深情,才體會到那離別的無奈。
秋天之際,漂泊異鄉(xiāng)的游子,“離愁漸遠(yuǎn)漸無窮。”家是他們永遠(yuǎn)的牽掛。“何處合成愁?離人心上秋。”(吳文英《唐多令》)即是最直白的訴說。還有馬致遠(yuǎn)的名曲被譽(yù)為“秋思之祖”的[天凈沙]:“枯藤老樹昏鴉,小橋流水人家,古道西風(fēng)瘦馬。夕陽西下,斷腸人在天涯。”它借描寫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物,烘托出一個蕭瑟蒼涼的意境,并以小橋流水人家的幽靜氣氛,反襯出淪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,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的酸楚?。?ldquo;碧云天,黃葉地。秋色連波,波上寒煙翠。山映斜陽天接水。芳草無情,更在斜陽外。”宋代范仲淹的《蘇幕遮》聲情并茂,意境闊大。這里,碧云藍(lán)天,黃葉滿地,無邊的秋色連著水波,寒煙凄迷。山峰襯著斜陽,一齊倒映于河水之中,無情的芳草鋪向連落日余暉都照射不到的天邊。面對眼前的悲涼秋景,思鄉(xiāng)的情懷令作者黯然感傷。鄉(xiāng)思綿綿,鄉(xiāng)情依依,都借助對秋色的描寫,躍然紙上,構(gòu)成深邃沉摯、完美融徹的藝術(shù)境界,成為千古絕唱。
古詩中的秋景秋風(fēng),也不乏男子的豪邁雄渾。“八月湖水平,涵虛混太清。氣蒸云夢澤,波撼岳陽城。”孟浩然的這首《臨洞庭》,景象壯闊,氣勢雄偉。朗聲誦來,只覺氣勢磅礴,讓人蕩氣回腸。唐末農(nóng)民起義領(lǐng)袖黃巢所寫的《不第后賦菊》:“待到重陽九月八,我花開后百花殺。沖天香陣透長安,滿城盡是黃金甲。”詩人以菊喻志,借物抒情。既有花的氣勢,又有人的情懷,直抒胸臆,酣暢淋漓。
秋風(fēng)里,黃葉地。我們靜下心來,細(xì)細(xì)品味這唐詩宋詞里的秋天,讓我的心靈得到詩意的棲居,生命從此多了一份恬淡與靜美。
在古文人眼里,秋天不僅僅是“金色”的,它還包含著很多意蘊(yùn),更值得我們品味。古詩中的秋景多有一種蕭瑟的意境。譬如許渾的《秋日赴闕題潼關(guān)驛樓》:“紅葉晚蕭蕭,長亭酒一瓢。殘?jiān)茪w太華,疏雨過中條。樹色隨關(guān)迥,河聲入海遙。帝鄉(xiāng)明日到,猶自夢漁樵。”在這里,紅葉、長亭、殘?jiān)?、疏雨、蒼樹、黃河,這處處景致被作者巧妙地糅合在一起,一幅秋日行旅圖頓時出現(xiàn)在讀者眼前,把讀者引入一個秋濃似酒、行境蕭瑟的境界。“月落烏啼霜滿天,江楓漁火對愁眠。姑蘇城外寒山寺,夜半鐘聲到客船。”張繼的這首《楓橋夜泊》,堪稱佳作。秋夜江邊,殘?jiān)挛鞒粒瑸貘f啼叫,清霜滿天。滿懷鄉(xiāng)愁,孤臥客船,只有火紅的江楓,明滅的漁火相伴。夜深難眠,鐘聲悠揚(yáng),幽靜中更添幾分孤寂。這本是失意人的心聲,落第秀才的惆悵。卻因真情表露,引得無數(shù)人感懷不已。
悲涼、蕭瑟也并非古詩中秋景的全部,古詩中的很多詩也描繪了明麗的秋景,看了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。“空山新雨后,天氣晚來秋。明月松間照,清泉石上流。”唐代王維在《山居秋暝》中,以十分清新的格調(diào),將秋天演繹成一支恬靜優(yōu)美的抒情樂曲,把我們帶進(jìn)一幅雨后山村如洗的自然畫卷中,令人陶醉神往。皎皎明月,清澄空明;碧碧青松,亭亭凈植;幽幽清泉,潺潺流淌……全詩動靜結(jié)合,含蘊(yùn)豐富,營造出一個清澄透明、雅致空靈的迷人世界,于詩情畫意中寄托了作者的高潔情懷。““遠(yuǎn)上寒山石徑斜,白云生處有人家。停車坐愛楓林晚,霜葉紅于二月花。”唐代杜牧筆下的《山行》展現(xiàn)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: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頭,白云升騰處依稀有些人家,停下馬車是因?yàn)橄矏郯淼臈髁郑?jīng)霜的楓葉如火如霞,竟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紅艷。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,看到了秋天的山林呈現(xiàn)一種熱烈的、生機(jī)勃勃的景象,給人啟迪和鼓舞。 “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勝春朝。晴空一鶴排云上,便引詩情到碧霄。”唐代劉禹錫的《秋詞》,另辟蹊徑,一掃傳統(tǒng)的悲秋之氣,唱出了一曲高昂激越的秋的贊歌。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,我卻認(rèn)為秋天要勝過春天。萬里晴空,一只鶴凌云而飛起,就引發(fā)我的詩興到了藍(lán)天上了。
“一葉落而天下秋”, “睹物”易惹人相思,而古人“目秋”也常常撩撥起對親故或所敬仰之人的懷戀。“君問歸期未有期,巴山夜雨漲秋池。何當(dāng)共剪西窗燭,卻話巴山夜雨時。”李商隱的《夜雨寄北》,情真意切。在異鄉(xiāng)巴蜀,他將思念凝于筆端,告訴妻子,我在心里盼望,有一天回到你身邊,告訴你此時此刻我對你何等思念,猶如此時的連綿秋雨。“懷君屬秋夜,散步詠涼天。空山松子落,幽人應(yīng)未眠。 ”韋應(yīng)物的《秋夜寄邱員外》,清幽空靈,韻味雋永。秋夜寂寂,詩人寧靜地懷想著友人,乘興漫步,時而聽到松子落地的聲響,秋天的氣息撲鼻而來。李清照的《一剪梅》:“紅藕香殘玉簟秋,輕解羅裳,獨(dú)上蘭舟。云中誰寄錦書來,雁字回時,月滿西樓?;ㄗ燥h零水自流,一種相思,兩處閑愁。此情無計(jì)可消除,才下眉頭,卻上心頭。 ”該詞又是寫“秋思”,將愛人間那剪不斷理還亂的相思之情寫得淋漓盡致。這份秋思,只有用心、盡心愛過的人,才會懂得那份深情,才體會到那離別的無奈。
秋天之際,漂泊異鄉(xiāng)的游子,“離愁漸遠(yuǎn)漸無窮。”家是他們永遠(yuǎn)的牽掛。“何處合成愁?離人心上秋。”(吳文英《唐多令》)即是最直白的訴說。還有馬致遠(yuǎn)的名曲被譽(yù)為“秋思之祖”的[天凈沙]:“枯藤老樹昏鴉,小橋流水人家,古道西風(fēng)瘦馬。夕陽西下,斷腸人在天涯。”它借描寫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物,烘托出一個蕭瑟蒼涼的意境,并以小橋流水人家的幽靜氣氛,反襯出淪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,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的酸楚?。?ldquo;碧云天,黃葉地。秋色連波,波上寒煙翠。山映斜陽天接水。芳草無情,更在斜陽外。”宋代范仲淹的《蘇幕遮》聲情并茂,意境闊大。這里,碧云藍(lán)天,黃葉滿地,無邊的秋色連著水波,寒煙凄迷。山峰襯著斜陽,一齊倒映于河水之中,無情的芳草鋪向連落日余暉都照射不到的天邊。面對眼前的悲涼秋景,思鄉(xiāng)的情懷令作者黯然感傷。鄉(xiāng)思綿綿,鄉(xiāng)情依依,都借助對秋色的描寫,躍然紙上,構(gòu)成深邃沉摯、完美融徹的藝術(shù)境界,成為千古絕唱。
古詩中的秋景秋風(fēng),也不乏男子的豪邁雄渾。“八月湖水平,涵虛混太清。氣蒸云夢澤,波撼岳陽城。”孟浩然的這首《臨洞庭》,景象壯闊,氣勢雄偉。朗聲誦來,只覺氣勢磅礴,讓人蕩氣回腸。唐末農(nóng)民起義領(lǐng)袖黃巢所寫的《不第后賦菊》:“待到重陽九月八,我花開后百花殺。沖天香陣透長安,滿城盡是黃金甲。”詩人以菊喻志,借物抒情。既有花的氣勢,又有人的情懷,直抒胸臆,酣暢淋漓。
秋風(fēng)里,黃葉地。我們靜下心來,細(xì)細(xì)品味這唐詩宋詞里的秋天,讓我的心靈得到詩意的棲居,生命從此多了一份恬淡與靜美。
支付寶轉(zhuǎn)賬贊助
支付寶掃一掃贊助
微信轉(zhuǎn)賬贊助
微信掃一掃贊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