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樨入藥又入詩

日期:2019-06-22 19:50:33 瀏覽:

 

木樨入藥又入詩

安徽 張坤

       木樨在古代是一種非常珍貴的香料。在《紅樓夢》中,賈寶玉被父親賈政一頓暴打后,時而清醒時而昏迷,清醒時嚷嚷著要吃酸梅湯,卻被丫頭襲人阻止了。這襲人跑去告訴了王夫人,王夫人告訴襲人,自己那里有幾瓶上用的清露,便叫自己的丫鬟拿了過來。“襲人看時,只見兩個玻璃小瓶,卻有三寸大小,上面螺絲銀蓋,鵝黃箋上寫著‘木樨清露’,那一個寫著‘玫瑰清露’。”襲人笑道:“好尊貴東西!這么個小瓶兒,能有多少?”王夫人道:“那是進(jìn)上的,你沒看見鵝黃箋子?你好生替他收著,別糟蹋了。”從王夫人的話,可以看出這木樨清露的珍貴。

        對于這木樨,很多人感到有點(diǎn)陌生,其實(shí)這木樨就是桂花,不過老輩們很少把它稱作桂花,而是喊做“木樨”,主要原因是“紋理如樨”。桂花在藥用方面,味道微辛,有化痰、止咳、生津和止牙疼的功效。桂花露為桂花蒸餾所得香液,有疏肝理氣性脾開胃的功能?!侗静菥V目拾遺》中記載:“味微苦。”“但桂影徘徊,荒杯承露。”(南宋詞人劉辰翁《桂枝香·吹簫人去》)古代詩詞中和月亮相關(guān)的“桂”多指的是木樨。桂花原名木樨,又名九里香、巖桂,每年中秋節(jié)前后開花。木樨,性味辛、溫,歸肺、脾、腎經(jīng),具有溫肺化飲、散寒止痛的功效,用于痰飲咳喘、脘腹冷痛、腸風(fēng)血痢、經(jīng)閉痛經(jīng)、寒疝腹痛、牙痛、口臭等的治療。《食鑒本草》載:“(桂花)益陽消陰,平肝補(bǔ)腎。”《本草匯言》載:“(桂花)散冷氣,消瘀血,止腸風(fēng)血痢。凡患陰寒冷氣,瘕疝奔豚,腹內(nèi)一切冷病,蒸熱布裹熨之。”木樨的枝葉(桂花枝)、果實(shí)(桂花子)、根或根皮(桂花根)也可入藥。桂花枝性味辛、微甘、溫,具有發(fā)表散寒、祛風(fēng)止癢的功效,用于治療風(fēng)寒感冒、皮膚瘙癢、漆瘡等;桂花子性味甘、辛、溫,歸肝、胃經(jīng),具有溫中、行氣、止痛的功效,用于胃寒疼痛、肝胃氣痛的治療;桂花根性味辛、甘、溫,具有祛風(fēng)除濕、散寒止痛的功效,用于風(fēng)濕痹痛、肢體麻木、胃脘冷痛、腎虛牙痛的治療。

       桂花是我們獨(dú)特的一種香料植物,我國桂花栽培歷史悠久。文獻(xiàn)中最早提到桂花是戰(zhàn)國時期的《山海經(jīng)·南山經(jīng)》,謂“招搖之山多桂”。屈原在《楚辭·九歌》也載有:“援北斗兮酌桂漿,辛夷車兮結(jié)桂旗”。自漢代至魏晉南北朝時期,桂花已成為名貴花木與上等貢品。在漢初引種于帝王宮苑,獲得成功。唐、宋以來,桂花栽培開始盛行。唐代文人植桂十分普遍,吟桂蔚然成風(fēng)。宋之問的《靈隱寺》詩中有“桂子月中落,天香云外飄”的著名詩句,故后人亦稱桂花為“天香”。唐宋以后,桂花在庭院栽培觀賞中得到廣泛的應(yīng)用。元代倪瓚的《桂花》詩中有“桂花留晚色,簾影淡秋光”的詩句,表明了窗前植桂的情況。桂花的民間栽培始于宋代,昌盛于明初,我國歷史上的五大桂花產(chǎn)區(qū)均在此間形成。常見的有丹桂、金桂、銀桂、四季桂等。桂花不僅有很好的觀賞價值,而且在開發(fā)食物方面也頗受百姓喜愛,出現(xiàn)了桂花糕、桂花湯圓、月餅、桂花茶、飲料、桂花酒等;不僅如此,桂花也可入藥,其花、根、桂籽、葉等,都可作為寶貴的中藥材。

       桂花不僅香氣濃郁,又具有良好的藥用價值,因此也很受古代詩人的喜愛。如《桂枝香》:

吹簫人去。但桂影徘徊,荒杯承露。東望鞭芙縹緲,寒光如注。去年夜半橫江夢,倚危檣,參差曾賦。茫茫角動,回舟盡興,未驚鷗鷺。

情知道、明年何處。漫待客黃樓,塵波前度。二十四橋,頗有杜書記否。二三字者今如此,看使君、角巾東路。人間俯仰,悲歡何限,團(tuán)圓如故。

      這首《桂枝香》描寫了南宋詞人劉辰翁中秋佳節(jié)對親人的思念,抒發(fā)渴望團(tuán)圓的心情。人間桂花飄香、天上桂影徘徊,中秋時節(jié),難免會產(chǎn)生對“桂”的無限遐思,也因此產(chǎn)生了無數(shù)動人的詩篇。中國古代樂府歌辭總集《樂府詩集》收載的南朝梁代詩歌《東飛伯勞歌》就有“南窗北牖桂月光”之句。唐馮贄所著《南部煙花記·桂宮》提到:“陳后主為張貴妃麗華造桂宮于光昭殿后。作圓門如月,障以水晶。后庭設(shè)素粉罘罳,庭中空洞無他物,惟植

       一桂樹,樹下置藥杵臼,使麗華恒馴一白免……時獨(dú)步于中,謂之月宮。帝每入宴樂,呼麗華為張嫦娥。”

       古代一些詩詞中還出現(xiàn)“桂子”一詞,這“桂子”在某些語境中指的就是桂花。如唐代白居易的《憶江南》詞中的“山寺月中尋桂子”,宋代柳永《望海潮·東南形勝》詞中的“有三秋桂子,十里荷花。”柳永的這句詞,影響頗大,曾引發(fā)一場戰(zhàn)爭。據(jù)南宋羅大經(jīng)《鶴林玉露》丙編卷一記載:“此詞流播,金主亮聞歌,欣然有慕于‘三秋桂子,十里荷花’,遂起投鞭渡江之志。”金主完顏亮為言志還寫了一首詩,中有“提兵百萬西湖上,立馬吳山第一峰”之句。雖然完顏亮的詩很有氣魄,但他的命不太好,碰上了能挽危局于即倒的虞允文,最后兵敗為部下所殺,南宋也轉(zhuǎn)危為安。

支付寶轉(zhuǎn)賬贊助

支付寶掃一掃贊助

微信轉(zhuǎn)賬贊助

微信掃一掃贊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