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的長壽養(yǎng)生詩

日期:2019-02-07 17:57:42 瀏覽:

 

古人的長壽養(yǎng)生詩

北宋名家程顥的一首詩“云淡風輕近午天,傍花隨柳過前川;時人不識余心樂,將謂偷閑學少年。”他認為老年人生活應當和少年人一樣豐富多彩,以愉悅身心,歡度晚年。

古人養(yǎng)生詩佳作甚多,茶余飯后,細細玩味,十分有趣,對健康長壽也頗有裨益。

人到老年,不管其壽高多少,樂觀曠達,就能無憂無慮,內(nèi)心歡樂。怎樣才能“心樂”呢?北宋名家程顥的一首詩,給了一個啟示:“云淡風輕近午天,傍花隨柳過前川;時人不識余心樂,將謂偷閑學少年。”他認為老年人生活應當和少年人一樣豐富多彩,以愉悅身心,歡度晚年。

尊老愛幼 家庭和睦 家庭和睦對老年人來說具有特殊的重要性。詩圣杜甫,在安史之亂中,顛沛流離,備受艱辛,體衰神傷。所幸的是,他家中有老伴體貼,小兒親昵,享受天倫之樂。他的《江村》詩云:“清江一曲抱村流,長夏江村事事幽;自去自來梁上燕,相親相近水中鷗。老妻畫紙為棋局,稚子敲針作釣鉤;但有故人貢祿米,微軀此外更何求?”這是杜甫的肺腑之言。溫馨的家庭給了詩人至純至厚的情,至深至廣的愛,才使他晚年在艱難中得到慰藉。

淡泊名利 欣賞美景 修身養(yǎng)性是延年益壽的良方。東晉名士陶淵明《歸田園居》詩曰:“采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。山氣日夕佳,飛鳥相與還。”這首養(yǎng)神詩,境與意會,物與心融,真是妙不可言。宋代大儒蘇東坡因守正不阿,屢遭貶謫,身心交瘁,未老先衰。他傾注于養(yǎng)生之道,在《步月理發(fā)而寢》一詩中曰:“羽蟲見月爭翾翻,我亦散發(fā)虛明軒。千梳冷快肌骨醒,風露氣人霜蓬根。”他的健身術是游樂多行走,閑步發(fā)常梳,以促進肌體氣血和順通暢。被譽為“一代文星兼壽星”的淸代詩人袁枚,他的詩“老行萬里全憑膽,吟向千峰屢掉頭??傆X名山似名士,不蒙一見不甘休。”道出了他之所以長壽,主要在于長期進行旅游活動,得到鍛煉的結果。他生于康熙,長于雍正,仕于乾隆,老于嘉慶,終年82歲。時人蔣夔曾作“八十精神勝少年,登山足健踏云煙”的壽詞以頌之。

勤用腦 多活動 詩壇壽星陸游,一生坎坷,卻壽至85歲高齡。他對延年益壽的學問相當關注,饒有心得。詩云:“吾身本無患,衛(wèi)生在得宜。一毫不加謹,百疾所由滋。”他常參加一些農(nóng)田勞動,活躍身心,抵御衰老。詩云:“八十身猶健,生涯學灌園。午窗無一事,梨棗弄諸孫。”陸放翁年老了,仍手不釋卷。“萬卷古今消永日,一窗昏曉送流年。”他年逾八旬仍筆耕不輟,自感“無詩三日卻增憂”。

心胸開闊 曠達樂觀 心胸曠達是健康長壽的要旨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,生逢亂世,飽受折騰,致使他百病纏身。到了不惑之年,方知“不得長歡樂”,是“人生不滿百”的原因,從而開始注意情志養(yǎng)生,逐漸變成了真正的“樂天派”。詩云:“始知年與貌,衰盛隨憂樂;不畏復不憂,是除老病藥。”洋溢著詩人正確對待老與病的觀點。他在《達哉樂天行》一詩中說:“達哉達哉白樂天,分司東都十三年;七旬才滿冠已掛,半祿未及車先懸……死生無可無不可,達哉達哉白樂天!”正是樂天精神的寫照。

飲食有節(jié) 起居有 北宋邵雍是著名的思想家。他的養(yǎng)生詩具有頗大的啟迪價值,其詩云:“爽口物多終作疾,快心事過必為殃。知君病后能服藥,不若病前能自防。”說明貪圖美味會使人罹疾生患,七情過度使人致病,告誡人們以預則立、不預則廢的真理。

支付寶轉賬贊助

支付寶掃一掃贊助

微信轉賬贊助

微信掃一掃贊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