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裝傻”的教育境界
安徽 張坤 應(yīng)天俠
兒子生日時,親戚送兒子一套積木,他很好奇,問我:“爸爸,這要怎么玩?”我拿出積木后面附的示意圖,正準備告訴他,按照上面的示例就可以拼出好看的圖案時,親戚阻止了我,小聲說:“孩子面前要裝傻,別太聰明了!你聰明了,他就不肯動腦筋了!”
“還有這種說法!”我聽了他的話一時怔住了,也是,我從來沒有注意過這個問題,就想給他更多的呵護,也總是自以為是地替兒子考慮了很多,我沒想到這其實是在剝奪他動腦筋的機會。
我們作為家長,作為老師對孩子總是知無不言、言無不盡,我們常常會忍不住把自己的經(jīng)驗告訴他們,免得他們走彎路,免得他們說錯話,免得他們做錯事,殊不知,這其實是對孩子能力的一種剝奪,更是對他們的一種傷害。就如我的兒子,如果我不告訴他積木要怎么玩,說不定他自己摸索,還能拼出更多的圖案,不至于局限于說明書上附的那幾種。如果我“聰明”了,兒子的思路也就僅僅限于這幾種,沒有更好的機會鍛煉他的思維。
曾經(jīng)聽到這樣一個教育故事:“上海的某所學校,為了輔導學生參加奧數(shù)比賽,就找位退休老太太輔導,老太太不急不慢,時常還因為年歲大反應(yīng)不過來。不過,她還真不急,時常還說,唉呀,奶奶腦子不中用了,快來幫幫奶奶吧!孩子一聽,可真急了,個個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,還像模像樣教奶奶。”這樣的做法讓所有人出乎意料,老太太輔導的奧數(shù)斑出奇的好,屢獲全國奧數(shù)比賽大獎。
現(xiàn)代著名教育專家梁祖菲也曾向廣大朋友分享了教育孩子的經(jīng)驗。孩子讀小學的時候,她是不輔導孩子的,都讓他自己想辦法解決,上網(wǎng)、看書、問同學,目的就是培養(yǎng)孩子的自主性。當然為了更好地做好榜樣示范,孩子在家作業(yè)時,她們一家也絕不看電視,也在做自己的事情,寫文章、看書等。等孩子作業(yè)做完了,才一起看看新聞、社會動態(tài)、時事評說等。與孩子一去外出,作為媽媽的院長,經(jīng)常表示自己找不到地方,坐地鐵有點迷茫,小小男子漢自然挺身而出,帶著媽媽逛街、坐地鐵,還告訴媽媽坐地鐵不能斯文,否則就擠不進列車了。這是孩子親身經(jīng)歷后才有的感受,父母庇護下的孩子絕不會有這個感受。孩子自主,所以什么事情都有自己的主見,考上大學后更是如此。家長操心,永遠“鬧心”;家長放心,全家開心。院長最后概括說:“家長示弱,孩子就強。”大樹底下很難長出撐天大樹也正是這個道理。當然,如果你是大樹,你就更應(yīng)該讓孩子離你遠點,讓出一片天地,讓孩子自由成長。
明白了上述道理之后,我在教育孩子時也有意的“裝傻”。比如早上外面起霧了,兒子出門時問我:“爸爸,今天為什么看不清東西了呢?”我就“裝傻”:“是啊,怎么看不清了呢?你想想這是為什么呢?”兒子歪著頭想了想,說:“哦,我知道了,今天看不清是因為所有的東西都蒙上了一層,如果這一層不見了,就能像昨天一樣看得清清楚楚了。”我開心地說:“對啦,這蒙上的一層就叫作霧。”學著“裝傻”以后,兒子自己動腦筋的機會多了,因為他在意我的“傻”,會為了告訴我知識,快樂地學著總結(jié),小小年紀都會用很深沉的表情告訴我他的意外發(fā)現(xiàn)。學著“裝傻”以后,兒子自己動手的機會也多了,因為我從來不告訴他新玩具的玩法,他就只能自己動手,甚至發(fā)明了更多的新鮮玩法。每次看她興奮地為新玩法樂得手舞足蹈的時候,我就很慶幸自己的“裝傻”。
有意的做個“傻家長”“傻老師”,是一種高境界、大智慧,是大智若愚的表現(xiàn)。教學中,作為教師的你肯定懂得其中的道理,但是你不能急,要淡化教師自己,讓自己站在旁邊,時隱時現(xiàn),引導孩子自己探究、自己發(fā)現(xiàn)、自己歸納,時間久了,這種溫柔的堅持就會凸顯大智慧。孩子自主了,其內(nèi)張力就得到發(fā)展,一種由內(nèi)而外的發(fā)展,是生命智慧的真正成長。
很多著名教師對此也都有很深的體會,如南京的周衛(wèi)東老師,周老師的教學正好印證了我的想法,周老師的教學基于兒童,強調(diào)真實、尊重需要、重視對話、靜待花開。他在講座中說:“ 頂著壓力‘裝糊涂’,真難,但有時也真好!”這是一種什么智慧,是一種大智慧,是一種給學生騰出發(fā)展空間的大智慧。聽特級教師王九紅老師的講座,他向我們介紹了蘇格拉底的“產(chǎn)婆術(shù)”,他說:“蘇格拉底的產(chǎn)婆術(shù)的關(guān)鍵在于教師要佯裝無知,然后通過學生請教,逐漸讓學生自己生產(chǎn)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來。教師對學生進行的請教,實質(zhì)上就是為學生墊臺階和引方向。”教師是墊臺階的人,是不露痕跡的引路人。
看來我們真的有必要在孩子面前“裝傻”。因為“裝傻”是一種教育哲學,“裝傻”,更是一種最高的教育智慧。
此文是作者原創(chuàng),轉(zhuǎn)者必糾!
編輯:傅友君
安徽 張坤 應(yīng)天俠
兒子生日時,親戚送兒子一套積木,他很好奇,問我:“爸爸,這要怎么玩?”我拿出積木后面附的示意圖,正準備告訴他,按照上面的示例就可以拼出好看的圖案時,親戚阻止了我,小聲說:“孩子面前要裝傻,別太聰明了!你聰明了,他就不肯動腦筋了!”
“還有這種說法!”我聽了他的話一時怔住了,也是,我從來沒有注意過這個問題,就想給他更多的呵護,也總是自以為是地替兒子考慮了很多,我沒想到這其實是在剝奪他動腦筋的機會。
我們作為家長,作為老師對孩子總是知無不言、言無不盡,我們常常會忍不住把自己的經(jīng)驗告訴他們,免得他們走彎路,免得他們說錯話,免得他們做錯事,殊不知,這其實是對孩子能力的一種剝奪,更是對他們的一種傷害。就如我的兒子,如果我不告訴他積木要怎么玩,說不定他自己摸索,還能拼出更多的圖案,不至于局限于說明書上附的那幾種。如果我“聰明”了,兒子的思路也就僅僅限于這幾種,沒有更好的機會鍛煉他的思維。
曾經(jīng)聽到這樣一個教育故事:“上海的某所學校,為了輔導學生參加奧數(shù)比賽,就找位退休老太太輔導,老太太不急不慢,時常還因為年歲大反應(yīng)不過來。不過,她還真不急,時常還說,唉呀,奶奶腦子不中用了,快來幫幫奶奶吧!孩子一聽,可真急了,個個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,還像模像樣教奶奶。”這樣的做法讓所有人出乎意料,老太太輔導的奧數(shù)斑出奇的好,屢獲全國奧數(shù)比賽大獎。
現(xiàn)代著名教育專家梁祖菲也曾向廣大朋友分享了教育孩子的經(jīng)驗。孩子讀小學的時候,她是不輔導孩子的,都讓他自己想辦法解決,上網(wǎng)、看書、問同學,目的就是培養(yǎng)孩子的自主性。當然為了更好地做好榜樣示范,孩子在家作業(yè)時,她們一家也絕不看電視,也在做自己的事情,寫文章、看書等。等孩子作業(yè)做完了,才一起看看新聞、社會動態(tài)、時事評說等。與孩子一去外出,作為媽媽的院長,經(jīng)常表示自己找不到地方,坐地鐵有點迷茫,小小男子漢自然挺身而出,帶著媽媽逛街、坐地鐵,還告訴媽媽坐地鐵不能斯文,否則就擠不進列車了。這是孩子親身經(jīng)歷后才有的感受,父母庇護下的孩子絕不會有這個感受。孩子自主,所以什么事情都有自己的主見,考上大學后更是如此。家長操心,永遠“鬧心”;家長放心,全家開心。院長最后概括說:“家長示弱,孩子就強。”大樹底下很難長出撐天大樹也正是這個道理。當然,如果你是大樹,你就更應(yīng)該讓孩子離你遠點,讓出一片天地,讓孩子自由成長。
明白了上述道理之后,我在教育孩子時也有意的“裝傻”。比如早上外面起霧了,兒子出門時問我:“爸爸,今天為什么看不清東西了呢?”我就“裝傻”:“是啊,怎么看不清了呢?你想想這是為什么呢?”兒子歪著頭想了想,說:“哦,我知道了,今天看不清是因為所有的東西都蒙上了一層,如果這一層不見了,就能像昨天一樣看得清清楚楚了。”我開心地說:“對啦,這蒙上的一層就叫作霧。”學著“裝傻”以后,兒子自己動腦筋的機會多了,因為他在意我的“傻”,會為了告訴我知識,快樂地學著總結(jié),小小年紀都會用很深沉的表情告訴我他的意外發(fā)現(xiàn)。學著“裝傻”以后,兒子自己動手的機會也多了,因為我從來不告訴他新玩具的玩法,他就只能自己動手,甚至發(fā)明了更多的新鮮玩法。每次看她興奮地為新玩法樂得手舞足蹈的時候,我就很慶幸自己的“裝傻”。
有意的做個“傻家長”“傻老師”,是一種高境界、大智慧,是大智若愚的表現(xiàn)。教學中,作為教師的你肯定懂得其中的道理,但是你不能急,要淡化教師自己,讓自己站在旁邊,時隱時現(xiàn),引導孩子自己探究、自己發(fā)現(xiàn)、自己歸納,時間久了,這種溫柔的堅持就會凸顯大智慧。孩子自主了,其內(nèi)張力就得到發(fā)展,一種由內(nèi)而外的發(fā)展,是生命智慧的真正成長。
很多著名教師對此也都有很深的體會,如南京的周衛(wèi)東老師,周老師的教學正好印證了我的想法,周老師的教學基于兒童,強調(diào)真實、尊重需要、重視對話、靜待花開。他在講座中說:“ 頂著壓力‘裝糊涂’,真難,但有時也真好!”這是一種什么智慧,是一種大智慧,是一種給學生騰出發(fā)展空間的大智慧。聽特級教師王九紅老師的講座,他向我們介紹了蘇格拉底的“產(chǎn)婆術(shù)”,他說:“蘇格拉底的產(chǎn)婆術(shù)的關(guān)鍵在于教師要佯裝無知,然后通過學生請教,逐漸讓學生自己生產(chǎn)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來。教師對學生進行的請教,實質(zhì)上就是為學生墊臺階和引方向。”教師是墊臺階的人,是不露痕跡的引路人。
看來我們真的有必要在孩子面前“裝傻”。因為“裝傻”是一種教育哲學,“裝傻”,更是一種最高的教育智慧。
此文是作者原創(chuàng),轉(zhuǎn)者必糾!
編輯:傅友君
支付寶轉(zhuǎn)賬贊助
支付寶掃一掃贊助
微信轉(zhuǎn)賬贊助
微信掃一掃贊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