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22-01-11 20:03:26 瀏覽:

水墨三合 

每一位家長

都希望把全部的愛都給自己的孩子

都期望孩子在自己的保護中健康快樂地成長

以至

有時會分不清什么是愛、什么是溺愛

下面這些錯誤你是否犯過?

 01

錯誤做法一:包辦替代

孩子穿衣、穿鞋、簡單收拾家務等,這些最基本的事情家長都給孩子包辦了。家長們認為,每天時間很緊張,沒時間讓孩子磨磨蹭蹭的自己干那些事,我們動手可以節(jié)省很多時間。

從表面上和眼前看,包辦代替似乎對孩子有好處,節(jié)省了父母等候的時間,但從長遠看卻剝奪了孩子實踐的機會,使孩子身心得不到鍛煉,即使孩子長大一點有能力完成那些事,可能也沒有養(yǎng)成習慣自己完成,也不愿自己去做,更不愿去嘗試超出自己能力的事了。

 02

錯誤做法二:特殊待遇

在不少獨生子女家庭,父母往往都會辛苦工作,勤儉持家。舍不得給自己買東西,可是對孩子卻很大方,孩子要什么都照給不誤,也不太會教孩子節(jié)省。

時間長了,孩子可能會從自己得到的特殊待遇中總結出“我是特殊的人”的結論,并容易變得自私,不懂得關心他人。

 03

錯誤做法三:害怕哭鬧,輕易妥協(xié)

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,由于從小遷就孩子,孩子想達到無理要求時常常以“哭鬧、躺地、不吃飯”來要挾父母。家長在公共場合,或是有外人在場的情況下,礙于面子想讓事情盡早結束,往往會輕易妥協(xié)讓步。

長此下去,孩子會不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,更沒有耐性去等待欲望實現(xiàn)的過程。

父母的一味妥協(xié)只會讓孩子抓住規(guī)律,越是有人在場,越是事多,越一次次地迫使家長妥協(xié)。做什么事都要講究一個原則,若家長能夠堅持原則,孩子也會放棄無理的想法和做法。

 04

錯誤做法四:過分保護

中國父母在育兒的過程中,經(jīng)常會給孩子制定很多規(guī)則,為的是讓孩子能聽自己的話。

孩子做得不好,或者沒有按自己的要求完成,很多媽媽難以控制自己的沖動,會對孩子說狠心的話,但事后又為自己的行為感到自責和內(nèi)疚。

許多父母不自覺地做了焦慮型的父母,造成了孩子做事不專注,通俗地說,就是給予孩子過度的保護,有問題時又抱怨孩子,讓孩子無所適從。

 05

錯誤做法五:縱容懶散

縱容孩子飲食起居、玩耍學習沒有規(guī)律。要怎樣就怎樣,睡懶覺,不吃飯,打游戲,白天游游蕩蕩,晚上看電視到深夜等。

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家長在小孩念小學時管教得很好,到了中學就對孩子放寬標準,殊不知中學時期正是孩子面臨誘惑最多的時期,必須堅持原則。

長期的懶散生活,必然使得孩子長大后缺乏上進心、好奇心,做人得過且過,做事心猿意馬,有始無終。

06

錯誤做法六:過分控制

為了絕對安全,父母不讓孩子走出家門,也不許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玩。有的孩子慢慢成了「小尾巴」,時刻都不能離開家長。

更有一些家長對孩子是絕對權威,強調(diào)孩子要聽話,要服從,用各種清規(guī)戒律約束孩子,干預孩子的個人意志,防止和制止孩子的獨立行動。

家長對孩子頻繁地發(fā)布指示和禁令,如不許調(diào)皮、不許鬧、不許跑等。讓他們不要動這不要動那,應該怎樣怎樣,這樣容易使孩子喪失自信,養(yǎng)成依賴心理,缺乏獨立思考能力。

 07

錯誤做法七:當面袒護

有時爸爸管孩子,媽媽護著:“不要太嚴了,他還小呢!”有的父母教孩子,奶奶會站出來說話:“你們不能要求太急,他大了自然會好;你們小的時候,還遠遠沒有他好呢!”

事事以孩子中心,一旦孩子遇到困難或要求得不到滿足時,他就會生氣、大發(fā)脾氣。

這樣過分「愛護」,不僅扼殺了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,更容易使孩子變得自私,膽小嬌氣。

 

支付寶轉賬贊助

支付寶掃一掃贊助

微信轉賬贊助

微信掃一掃贊助

    A+
發(fā)布日期:2023-08-08 15:03:29  所屬分類: 教育
標簽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