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園故事一
午間,我正在辦公室備課,從外面進來一男生。
學生:“老師,我能送給你一幅畫嗎?”
老師:“當然可以了,太好了。”
學生:“不知道你喜歡不喜歡?”
老師:“你拿出來給我看一看。”
學生恭敬的用雙手呈上了這幅畫(上圖)。
學生:“老師,你給我的藥,我吃完了,我的嗓子也不疼了。剛才上課的時候比著那個藥盒,我給你畫了這張畫。”
可愛的孩子呀,內心的情感好豐富,懂得感恩了!
我愉快的收下了這張畫,鄭重的放在了我的書夾里。
孩子看著,臉上顯出了無比的愉悅與開心。
有一首英文歌《you raise me up》,歌詞寫得特別好:
你鼓舞了我,我能傲立群山之巔;
你鼓舞了我,我敢勇闖海暴之險;
我變得更強,只因借助了您的肩;
你鼓舞了我,我超越了自己的從前。
問題再多的孩子,也等著別人去發(fā)現(xiàn)、去理解,并以孩子需要的方式來幫助他們。
宮崎駿說:“對孩子真正的愛,是理解、欣賞、和鼓勵。”
多給孩子鼓勵,少一點打擊,別吝嗇欣賞的眼光,孩子在未來的路上才能走得更有信心些。
曾有一位網(wǎng)友留言:
她從小就很喜歡畫畫,讀小學時,班上出黑板報、六一兒童節(jié)的畫展、學校的繪畫比賽,總能看到她的身影。
有一次畫畫得了獎,她很開心,放學跑回家告訴自己的父親,結果父親冷冰冰地說道:”不務正業(yè),你念書有這么下功夫就好了!”
媽媽也在幫腔:“是啊,畫得再好有什么用?考試能加分啊!”
父母經(jīng)常的潑冷水,導致她成長的過程中,內心里的自卑情節(jié)根深蒂固。
中國父母有一個習慣,生怕夸兩句孩子,孩子就驕傲,即使別人夸孩子,也要擺著手道:“一般般,一般般。”
孩子對自己的認識,一開始是來自外界的評價,包括家人、老師和同學,其中父母是最早、最頻繁接觸孩子的人,評價也最為重要。
父母長期反復地用負面語言刺激孩子,孩子在潛意識里就會深受影響,甚至認同父母所說的。
父母的話能給孩子開一扇窗,也能給他關上一道門。
作家三毛寫信給父親說:
“我一生的悲哀,不是沒有賺得全世界,而是請你欣賞我。”
喜歡潑冷水又不會捧場的父母,孩子可能需要用一生去追尋一聲肯定。
支付寶轉賬贊助
支付寶掃一掃贊助
微信轉賬贊助
微信掃一掃贊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