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徽省中醫(yī)藥宣傳周 | 秋季養(yǎng)生,護好脾胃,氣血充足,百病不生!

日期:2023-09-08 16:08:12 瀏覽:

入秋后,有人忙著增添衣物,有人忙著補水緩解秋燥,還有一部分人,正在默默承受腹脹、腹痛、腹瀉等脾胃不適帶來的痛苦。經(jīng)歷了一個夏天的“生冷轟炸”,進入秋季的脾胃,可能早已疲憊不堪,此時若不注意調(diào)養(yǎng)或盲目進補,只會讓它雪上加霜。要實現(xiàn)這個小目標,先學(xué)點養(yǎng)生知識吧~


 脾胃病證型

01

脾胃濕熱證

表現(xiàn)為脘腹脹悶、納呆、惡心欲嘔、口中黏膩、渴不多飲、便溏不爽、小便短黃、肢體困重,舌質(zhì)紅、苔黃膩,脈濡數(shù)或滑數(shù)。本證多由外感濕熱之邪、喜食油膩辛辣食物、過度飲酒所致。

02

寒濕困脾證

表現(xiàn)為脘腹脹悶、口膩納呆、泛惡欲嘔、口淡不渴、腹痛便溏、頭身困重,舌淡胖、舌苔白滑或白膩,脈濡緩或沉細。本證多因淋雨涉水,居住環(huán)境潮濕,氣候陰雨;或由于過食生冷瓜果、喜食肥甘厚味所致。

03

脾氣虛證

表現(xiàn)為食少納呆、脘腹脹滿、食后脹甚、饑時飽脹、大便溏稀、肢體困倦、神疲乏力、少氣懶言、面色淡黃或萎黃,舌淡苔白,脈緩或弱。本證多因飲食不節(jié)、太過勞累,或憂思日久、素體虛弱、年老體衰、大病初愈、調(diào)養(yǎng)失慎等所致。

04

脾陽虛證

表現(xiàn)為食少、腹脹、腹痛綿綿、喜溫喜按、畏寒怕冷、四肢不溫、面白少華或虛浮、口淡不渴、大便稀溏,甚至完谷不化、小便短少,舌苔白滑,脈沉遲無力。本證多因脾氣虛進一步進展,或因過食生冷、過用苦寒藥物,或腎陽不足,命門火衰,火不生土所致。

05

胃陰虛證

表現(xiàn)為胃脘嘈雜、饑不欲食、或痞脹不舒、隱隱灼痛、干嘔、呃逆、口燥咽干、大便干結(jié)、小便短少、舌紅少苔乏津、脈細數(shù)。本證多因熱病后期,胃陰耗傷;或情志郁結(jié),或吐瀉太過,或過食辛辣、香燥之品,過用溫?zé)嵝猎锼幬锼隆?/p>

   脾胃與身體





        中醫(yī)外治法

針對不同的癥群,中醫(yī)治療的手段多采取辨證論治的原則,因時因人制宜,且用藥靈活多變,在保養(yǎng)脾胃方面有著明顯優(yōu)勢。下面介紹幾種中醫(yī)外治法。

01

拔罐療法

脾胃濕熱證、寒濕困脾證可選用膀胱經(jīng)走罐,脾俞、胃俞、中脘穴留罐。

02

艾灸治療

隔姜灸中脘、足三里、神闕、關(guān)元、脾俞等穴,適用于脾氣虛、脾陽虛人群;艾灸天樞、足三里、胃俞等穴,適用于寒濕困脾證人群。

03

穴位按壓

點按中脘、足三里,手掌輕揉神闕,適用于各證型人群。

04

中藥臍敷

  • 脾胃濕熱證人群可用黃連、黃芩、大黃各等分,磨粉后用水調(diào)成糊狀敷臍。
  • 寒濕困脾、脾氣虛、脾陽虛證人群可選用干姜、肉桂、豆蔻各等分,磨粉后用生姜汁調(diào)成糊狀敷臍。

05

中藥足浴

  • 脾胃濕熱證人群可用黃連、藿香各20克,六一散(滑石、甘草)30克。
  • 寒濕困脾證人群可選用:紫蘇、陳皮各20克,藿香30克。
  • 脾氣虛、脾陽虛證人群可用白術(shù)、干姜、茯苓各20克。
  • 胃陰虛證人群可選用北沙參、玉竹、麥冬各20克。

     食養(yǎng)脾胃





支付寶轉(zhuǎn)賬贊助

支付寶掃一掃贊助

微信轉(zhuǎn)賬贊助

微信掃一掃贊助

    A+
發(fā)布日期:2023-08-08 15:03:29  所屬分類: 華東
標簽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