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墨三合
教育是民生工程,“越是貧困,越要優(yōu)先抓教育。一個貧困家庭如果能夠培養(yǎng)出一名大學生,基本上就挖掉了這個貧困家庭的窮根子”。
這話說的是實情:考上大學,走出去,改變的是命運,同時也改變家庭的實際收入狀況,可以讓父母和兄弟姐妹過上好日子。我們每一個從農(nóng)村考上大學的孩子,哪一個不是這樣?即如朱婷功成名就,她首先想的就是把父母從鄉(xiāng)村接到縣城,在那里給他們買套新房子。
這種前后鮮明的對照在河南鄲城很普遍,大家都堅信“教育脫貧”這個理兒。所以,在這個地方,到處都分布著“大學生村”,劉小集、于寨、信寨……最為知名的是李小樓村,10年來,這個僅有1300人的小村子共走出了138名大學生,近1/3進了一本名校。每年,整個鄲城走出去的大學生總?cè)藬?shù)大概是8000名左右。
一個網(wǎng)友說:“在沒有其他任何發(fā)展優(yōu)勢的鄲城縣,能在教育上出一個造福老百姓的‘高考工廠’,不能不說這是一個奇跡。”
造就這種奇跡的,是鄲城人的“一條杠”精神(堅持不懈),但更多的是無盡的辛酸和沉重的付出。在鄲城一高的校園里,到處張掛的橫幅、條幅是醒目一景,其中一幅標著“成績來自實干”幾個大字,已在教學樓前掛了七八年。它們?nèi)A麗、張揚、鏗鏘甚至殘酷、恐怖,但無一例外都意簡言賅,直指問題的核心:
“傳道授業(yè)”,來不得半點虛假和偷懶;既然要在現(xiàn)行的高考制度中拼,那就要拼個刺刀見紅。
編輯:王從美
支付寶轉(zhuǎn)賬贊助
支付寶掃一掃贊助
微信轉(zhuǎn)賬贊助
微信掃一掃贊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