貴州從江:古老而神秘的斗牛文化至今仍散發(fā)迷人魅力

日期:2021-11-13 11:14:21 瀏覽:

中國記錄通訊社(記者 王玉倫 程保民  傅友君)貴州省從江消息:往洞鄉(xiāng)位于貴州省黔東南州從江縣西北部,距離從江縣城約110公里,位于黎平縣、從江縣、榕江縣交界的“金三角”地區(qū),是南部侗族九洞地區(qū)的中心。全鄉(xiāng)下轄17個行政村高傳、信地、吾架、增盈、德橋、往洞、增沖、朝利、孔寨、貢寨、托苗、廈往、秧里、會里、則里、弄吾、德秋,以及42個自然寨,90個村民小組,居住著侗、苗、漢等族人民,其中侗族約占全鄉(xiāng)總?cè)丝诘?6%左右。

       平樓是往洞村的一個自然寨,距離往洞鄉(xiāng)政府所在地僅1公里,著名的九洞地區(qū)的斗牛塘平樓牛塘就位于村口附近,平樓議款條約的款碑立于牛塘旁邊。每到斗牛盛會,這里就變成了激情和歡樂的海洋,古老而神秘的斗牛文化以及與其息息相關(guān)的侗款文化,至今仍散發(fā)著迷人的魅力。
        斗牛,是侗族、苗族最喜愛的民間娛樂活動之一,盛行于從江、榕江、黎平、錦屏等地。據(jù)康熙時期的《貴州通志》記載,侗家“俗尚斗牛,先以重貨購大牛,飯之使肥,屆冬則擇日各牽牛出斗。千百為群,奔騰跳擲,必勝負分然后止。勝者掛紅帛于牛角,牽至祭,吹笙置酒以樂。不勝者宰牛分食之。”這說明清初在上述地區(qū)已有斗牛的風(fēng)俗,而且盛極一時。侗族、苗族斗牛具有悠久的歷史,流傳的《斗牛古詞》中這樣唱道:“孔明天相號召娛樂,苗、侗祖先湊銀買牛,吹笙斗牛,樂而忘返。”據(jù)往洞村的一位寨老介紹,斗牛始于三國時期,諸葛孔明對西南各少數(shù)民族進行教化,當(dāng)時當(dāng)?shù)厝说纳钸€處于比較原始和野蠻的狀態(tài),諸葛亮在教會人們吃穿住用行等生活常識的同時,還號召人們舉行娛樂活動,比如唱歌、跳舞、斗牛等等。自那時起,即把亥日定為斗牛日,悠久傳統(tǒng)的娛樂,每逢節(jié)日喜慶,必以斗牛取樂助興。從江境內(nèi)侗族、苗族均有斗牛的風(fēng)俗。特別是往洞、停洞、東朗、加鳩、加勉等深山區(qū) ,已成為一方文化現(xiàn)象。

        侗族、苗族斗牛采用水牛。斗牛一般一個村或一個自然寨養(yǎng)一頭。斗牛選擇條件嚴格,須具有“兩大六粗” ,即牛的身體壯大、胸寬頭角大,此外還要求毛旋、線條相配得體,各方面都要符合標(biāo)準(zhǔn)方能入選。凡選中的斗牛不惜重金由全村集資購買。買回的斗牛由村中的養(yǎng)牛高手專職喂養(yǎng),也有的村寨采用按戶輪流喂養(yǎng)。牛所需的飼料及所花費用由全村每戶平攤,斗牛平時除了吃青飼料,還吃糯米飯,臨近斗牛的前半個月還要加喂一些白酒、辣子之類,使斗牛不僅身強力壯,而且兇猛好斗。平樓斗牛場位于貴州省從江縣往洞鎮(zhèn)平樓牛塘,面積30余畝,為九洞村寨斗牛中心。四周有小坡環(huán)繞,可容觀眾萬人,站在坡上可居高臨下,場地盡收眼底。斗牛為當(dāng)?shù)囟弊灏傩兆顭狒[的民間娛樂活動,農(nóng)歷正月到三月和九月到十二月,每逢亥日為斗牛日。

        平樓斗牛場場地在一個開闊地,古木參天,流水曲抱,風(fēng)景優(yōu)美。各村寨男女老少來到斗牛場觀看對對牛王角斗。
         侗、苗家人喜歡斗牛為樂,多在春秋之季進行。雖然同是兩牛相斗,但南北侗鄉(xiāng)禮儀各異,這些不同的儀式都留下了古代征戰(zhàn)的遺跡。
         南部地區(qū)每年農(nóng)歷二月、三月或八、九月逢“亥”那天為斗牛節(jié)。在這之前,后生們吹笙到外寨邀戰(zhàn)。準(zhǔn)備參戰(zhàn)的牛王圈前,人們鳴鑼吹笙放炮,生食魚食祭祀通宵達旦。亥日的斗牛場上人山人海;牛王營地里,旌旗環(huán)繞、戒備森嚴。有若古代將軍布陣。

         斗牛前,由德高望重的寨老《斗牛詞》,宣布斗牛規(guī)矩。午時許,斗牛隊伍輪流入場示威:手舞書著牛王美稱的“碼牌”者在前開道,鳴鑼鼓蘆笙者隨之;刀斧手舉著金瓜斧頭,寨老著古裝持傘以護圣母英靈,后面的人群舉著旌旗擁著牛王在炮聲中入場。牛王頭鑲鐵角、罩紅緞;背插令旗鶴尾,幾個后生牽著在樂聲和歡呼聲中入場。人們護著牛王繞場三圈,高呼不止。這種儀俗稱“踩堂”。踩堂完畢,斗牛便正式開始了。若是一方敗了,姑娘們就跑去將“敗將”的旌旗奪去,接著是勝利者以威武的姿態(tài)再次入場示威。待約定的牛王都斗過,斗牛也就結(jié)束了。幾天后姑娘們送還敗者戰(zhàn)旗,受到小伙子們盛情的款待,并陪著他們唱大歌,臨別奏笙歡送,還贈贖旗彩禮。相傳,古時候人們種稻插秧,不會移栽。后來有兩種水牯牛跑到秧田里打起架來,將秧田踩壞,主人沒法,只有從較密的田里移出一些秧來插滿,后來,這塊田豐收了。人們從此學(xué)會了插秧。為紀(jì)念這一農(nóng)活上的大事,人們牽來兩牛相斗,從此相沿成習(xí)。
         北部地區(qū)多以九月初九起放牛大打三天,稱為“鞍瓦”,專斗的水牛稱為“圣牛”。斗牛前,東道主寨派人到鄰寨送帖請戰(zhàn),俗稱“訂牛親家”。

         初九凌晨,各寨圣牛在炮聲中出圈,向斗牛場邊的主寨出發(fā)。各家各戶聞炮聲牽著自己的牛尾隨。主寨寨老和青年們鳴鑼吹笙歡迎,并備甜酒、油茶待客,同時開圈迎客方圣牛。

         辰時許,人們向牛塘方向涌去,村寨要道和牛場入口都扎拱門,掛魚藤草,帖對聯(lián)。正午時分,三聲炮響宣布“鞍瓦”開始,一陣鑼鼓聲傳來,兩頭圣牛先后在拱門出現(xiàn)。圣牛前有一后生“丟把條”開路,后邊八面上繡“鎮(zhèn)天雷”、“大雷公”等字樣的大旗跟隨。圣牛的眼睛被一個后生持旗橫著。頭上還以草凳遮護。背置四方形篾塔。塔上貼著花草龍獅剪紙,頂置大紅繡球;飄須帶,牛腰圍銅鈴,臀部飾成六尺虎尾。那派頭,儼然將帥出征。

         申酉時分,一聲鑼響,宣布當(dāng)天鞍瓦結(jié)束,明天上午再戰(zhàn)。這時,主寨的人們爭著拉客回家作客。
         第二天和第三天,斗牛又繼續(xù)進行。直到第四天早上,客人執(zhí)意要走,主寨才放起鐵炮歡送。

         北部地區(qū)關(guān)于斗牛的來歷,傳說有一個愛牛的老人到外地去買得一條保家牛,于九月九日這天,牽到半路,突然脫手現(xiàn)一犀牛斗得難解難分。愛牛的老人在眾人的幫助下,用繩子將兩頭牛腳拴住。殺了犀牛,救了保家牛。自保家牛到了寨上,年年風(fēng)調(diào)雨順,五谷豐登,人畜興旺。為了慶祝這個勝利,每年九月九日,人們便舉行隆重的鞍瓦活動。
 
編輯:田力

支付寶轉(zhuǎn)賬贊助

支付寶掃一掃贊助

微信轉(zhuǎn)賬贊助

微信掃一掃贊助

    A+
發(fā)布日期:2023-08-08 15:03:29  所屬分類: 社會
標(biāo)簽: